4月27日,第十一届国际发展与全球治理论坛暨《全球公共事务治理》教材建设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徐秀丽教授受邀参加,并做了题为《全球减贫治理体系的结构转型与中国参与机制》的主旨发言。
报告以全球减贫治理体系的形成与演进为线索,指出全球减贫治理体系正经历从“西方中心”向“多元共治”的范式重构,中国脱贫攻坚战的实践成果与全球发展倡议的制度性机制为重构更具包容性的国际减贫治理机制提供了支点。中国有减贫理念、技术与政策经验,并搭建了双轨式参与全球减贫与发展治理的制度性路径,正在重塑全球减贫治理的规则体系。
下午的《全球公共事务治理》教材建设研讨会上,博士研究生赵捷和李鹏飞,就“全球发展治理”教材章节,从基本内涵界定、问题识别、主体与联盟、治理机制、议程设定与政策过程及中国参与全球发展治理六个方面,分享汇报了教材初稿的基本写作框架与内容,并参与教材修改讨论。
此次会议以“全球南方时代的国际发展与治理”为主题,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办、国际发展与全球治理研究所承办。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彭宗超教授,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教授,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副主任张瑾研究员,武汉大学“珞珈学者”丁煌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朱旭峰教授、副院长高宇宁副教授及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俞晗之副教授等来自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4月27日,第十一届国际发展与全球治理论坛暨《全球公共事务治理》教材建设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徐秀丽教授受邀参加,并做了题为《全球减贫治理体系的结构转型与中国参与机制》的主旨发言。
报告以全球减贫治理体系的形成与演进为线索,指出全球减贫治理体系正经历从“西方中心”向“多元共治”的范式重构,中国脱贫攻坚战的实践成果与全球发展倡议的制度性机制为重构更具包容性的国际减贫治理机制提供了支点。中国有减贫理念、技术与政策经验,并搭建了双轨式参与全球减贫与发展治理的制度性路径,正在重塑全球减贫治理的规则体系。
下午的《全球公共事务治理》教材建设研讨会上,博士研究生赵捷和李鹏飞,就“全球发展治理”教材章节,从基本内涵界定、问题识别、主体与联盟、治理机制、议程设定与政策过程及中国参与全球发展治理六个方面,分享汇报了教材初稿的基本写作框架与内容,并参与教材修改讨论。
此次会议以“全球南方时代的国际发展与治理”为主题,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办、国际发展与全球治理研究所承办。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彭宗超教授,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教授,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副主任张瑾研究员,武汉大学“珞珈学者”丁煌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朱旭峰教授、副院长高宇宁副教授及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俞晗之副教授等来自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