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进, 李雯霏. 2025. 超越城乡对立:中国乡村命运的新转机

时间:2025-05-12 来源: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

超越城乡对立: 中国乡村命运的新转机

徐 进  李雯霏

《文化纵横》2025年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过程之一。现代化自欧洲发端,逐渐波及世界各地。这一进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一个自然而客观的发展过程。无论原发性现代化,还是后发性现代化,核心都是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城乡空间和功能的变迁则是这一转型的主要表现。其中,“农民的终结”和“乡村的消失”则是这一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变迁中最令人纠结的政治经济社会景观。当人类兴高采烈地拥抱现代文明所带来的物质享受和生存便利时,突然发现曾经田园牧歌的乡村已经不复存在。1700 年,英格兰 75% 的人口依靠农业为生,到了 19 世纪末则降至 10% 以下,大量的农村地区变成了城市。1960 年,韩国全国总人口中的 72% 是农民,到了 1980 年,下降到了 42.7%,到 2005 年则降至 18.5%。1978 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 82.1% 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到 2023 年降到了33.8%。中国的村落数量由 1978 年的 690388 个减少到了 2023 年 542019 个。这一进程从英格兰开始,到西北欧、南欧,再到北美和拉丁美洲,最后到亚洲和非洲。跨越三百多年,人口减少、乡村衰落的历史宿命,似乎成为一个不变的叙事。

现代化不仅仅是火车轮船的出现、城乡空间功能变迁以及人口的流动,更是社会的阵痛。上世纪 90 年代,春节期间,进城“打工大军”涌向车站回家过年的情景至今仍把中国发生的巨变定格在了每个人的记忆里。留守儿童、留守妇女、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问题至今仍然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阵痛。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快速转型导致的乡村问题一直都是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聚焦点。由于我们身处现代化的进程中,亲身体验了这一阵痛,因此很容易将这一阵痛归咎于现代化,同时也会将解脱苦难的方案投向我们并未有过实际体验的传统乡村。作者无意责难人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遭遇的这种双重心理困境。相反,作者希望在坦诚面对人类社会不可避免地步入现代化这一历史进程的同时,探讨如何激发现代社会克服现代化本身自然主义势态的能动性,从而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城乡更加平衡的现代化景观。

如果上网搜寻“河边村”或者“瑶族妈妈的客房”,你就会发现大量相关的照片、视频和各类新闻报道。一座座坐落在山坡上的干栏式木楼在夜晚灯火辉煌,无论如何也无法让人与乡村衰落的景观相联系。但事实上,十年前,当我们踏进这个连一间像样的房子都没有的贫困村庄时,我们似乎并未质疑村民和政府讨论搬到山下去这一想法的合理性。在我们的想象中,这样一个远离城市的贫困山村迟早会被现代化抛弃。然而,最近几年,每逢节假日,全国各地的游客都从不同的地方来到这个地处中老边界的山村度假。在“村庄消失”“空心村”“留守村”“城中村”“再造村”等各种反映乡村衰落的话语充斥媒体和各类研究文章的时候,河边村男女老少热热闹闹吃杀猪饭、喝节日酒的场面给我们展示了另一种叙事――在时代的转折中,乡村消失的历史宿命有可能得到扭转。


徐进 李雯霏_超越城乡对立_中国乡村命运的新转机(CSSCI).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