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国际发展十大热点

时间:2022-01-12 来源: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

 前言

崭新的2022年已如约而至,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研究团队对国际发展、南南合作、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中非合作等领域的年度梳理也进入第四年。这些梳理旨在厘清过去一年在本领域政策与实践进展,为后续研究和学习提供参考。梳理中有挂一漏万之处,大家共同完善。

值此契机,感谢各位朋友对CIDGA的关注和支持。祝大家新年快乐,岁月如新!

 

一、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GDI)

2021年9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提出要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将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球发展合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不让任何一国、任何一人掉队的目标。倡议首次将发展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通过普惠包容、创新驱动、完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加大发展资源投入等具体措施构建更加平等均衡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推动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减贫、粮食安全、抗疫和疫苗、发展筹资、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工业化、数字经济、互联互通等领域将是中国在今后国际发展合作的重点领域。


二、第八届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顺利召开

2021年11月29日至30日,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成功举办。会议通过《中非合作论坛—达喀尔行动计划(2022-2024)》,发表《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中非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宣言》等一系列成果。中非双方承诺在后疫情时代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亲密合作,围绕卫生健康、投资贸易、工业化、基础设施、农业和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和平安全、人力资源、数字和蓝色经济等重点领域,促进中非关系高水平发展。


三、中国发布《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

2021年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英文《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全面阐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开展国际发展合作的理念和政策主张,用较为翔实的数据呈现了2013年以来中国通过国际发展合作助力“一带一路”倡议、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应对全球人道主义挑战、支持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及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的积极贡献,提出了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的愿景。白皮书回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的关注,在国际社会引起反响。

 

四、美国提出“重建更美好世界”(B3W)倡议

2021年6月在英国召开的G7峰会上,美国提出了“重建更美好的世界” (Build Back Better World,简称B3W)全球基础设施投资倡议,号称在2035年之前为发展中国家提供40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来弥补欠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缺口。该倡议的目的是通过推动私营部门主导、“价值导向、环境高标准和更透明的伙伴关系”来对抗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但该倡议一经公布就因其强烈的地缘政治目的受到发展中国家的质疑。业界人士认为尽管B3W可能促进全球福利、可持续发展和多边主义,但不可能对中国“低成本、高效率”的“一带一路”倡议抗衡,因为B3W除了在范围、资金来源和治理结构上与“一带一路”倡议存在巨大差异外,其核心仍然关注“人文基础设施”(human infrastructure),而不是“硬件基础设施”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五、世卫组织评估数据表明非洲超85%新冠患者未被发现

2021年10月14日,世卫组织非洲区域办事处在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召开在线记者会。根据世卫组织的最新评估数据,目前非洲大陆检测到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仅为真实数字的14.2%,即7个患者中只有1人接受了检测,而其余85%以上的新冠肺炎患者并未被发现。为扭转这一情况,世卫组织非洲区域办事处当天宣布将在布隆迪、科特迪瓦、刚果(金)、几内亚比绍、莫桑比克、刚果(布)、塞内加尔和赞比亚这8个非洲国家开展加强新冠肺炎病例社区筛查的项目。这个项目将于明年开展,以快速抗原检测为手段覆盖700万人,从而将参与国的检测能力提高40%,以尽快打破病毒传播链。

 

六、197个国家签署《格拉斯哥气候协议》

2021年11月13日,197个国家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上签署《格拉斯哥气候协议》(The Glasgow Climate Pact),并完善了《巴黎协定》实施细则。为将全球温升限制在1.5℃之内,到203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比2010年水平减少45%,并在本世纪中叶左右达到净零排放。中国和美国在大会进程中共同发表《中美格拉斯哥联合宣言》,这标志着全球两大碳排放国达成共识。


七、经合组织最新经济展望报告显示全球经济复苏强劲但不平衡加剧

经合组织(OECD)在12月份发布的经济展望报告显示,大部分OECD国家已经出现良好的复苏势头,产出已经超出了疫情前的水平,开始沿着疫情前的轨道发展。但低收入国家,尤其是疫苗接种率低的国家,面临着掉队的风险。此前9月份的报告也强调,全球经济的复苏增长仍然面临极不均衡的局面,充满不确定因素,尤其是新冠疫苗接种进程迟缓与新变异病毒出现可能会造成增长乏力和更大的就业问题,并给全球供应链增加压力。因此,经合组织呼吁,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来向低收入国家提供疫苗,增加全球疫苗接种率仍然是当前各国政府最重要的任务。


八、欧盟委员会提出“全球门户”计划草案

2021年12月1日,欧盟委员会提出“全球门户”(Global Gateway)提案草案,提出到2027年欧盟将筹集3000亿欧元用于支持欧洲内部及海外基础设施项目。声称要通过动员私营部门,欧盟及其成员国的金融机构的资源,为全球基础设施发展提供一项“基于价值观”和“合乎道德的正面选择”。尽管草案没有明确提出与中国的BRI和美国的B3W相抗衡,但却表现出欧盟在基础设施投资的全球博弈中不甘落后也不甘被美国领导的政治心态。

 

九、拜登发起“民主更新总统倡议”

12月9日,拜登在民主峰会开幕会上宣布了“民主更新总统倡议”(Presidential Initiative for Democratic Renewal),声称2022年美国将拿出4.24亿美元的对外援助资金用来巩固美国式的“民主”和“人权”。其核心做法是通过支持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扶持亲美媒体和各种互联网平台,通过控制全球信息传递渠道,巩固美国主导的“全球话语体系”。美国国际开发署将是这一计划的主要执行机构。

 

十、非盟部长级会议发布非洲农业转型的数字战略

12月16日,非洲各国部长在农业、农村发展、水环境(ARDE)专业技术委员会(STC)第四届常会期间召开会议,审议并提出了农业、农村发展、水和环境领域的若干关键政策和业务文件。会议强调了数字化在发挥非洲农业部门潜力方面的作用(包括为小农创造更高的收入,改善粮食和营养安全,加强气候适应能力,促进青年和妇女融入农业产业等)。会议认为非洲各国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农业部门的时机已经成熟,非盟委员会应发展数字农业战略,为非盟、区域经济共同体(RECs)和非盟成员国根据其发展计划确定其农业部门的数字化战略。

 

(文中新闻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作者:

张传红,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

林海森,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