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云:河边村的扶贫实验:一个实验社会科学的案例

时间:2020-12-13 来源: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

2020年11月7日,应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邀请,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名誉院长李小云做了题为《河边村的扶贫实验:一个实验社会科学的案例》的主题讲座,以“扶贫亲历者”的身份回溯五年来在云南勐腊县河边村的扶贫实验过程,并将自己在这一过程中的反思与听众分享。该发展人类学系列讲座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发展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清华大学社科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中心协办。李小云教授同时也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发展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

讲座初始,李小云教授首先与大家分享了4分钟的河边村视频。该视频生动展现了五年来李小云教授在河边村的扶贫实践的过程。之后,李小云教授简单介绍了河边村的基本情况。2015年时河边村还处于一个极度贫困的状况,有“收入来源单一、低收入、高支出、高债务、低信用”的特点,而这也使得河边村仅从消费维度测量就会长期处于贫困陷阱中无法自拔。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李小云教授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并开始对河边村进行贫困诊断,在日常生活观察中意识到“替代生计”策略的重要性,即:只有拥有能够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的产业来解决村民日常生活现金流的缺乏和债务积累,河边村才有可能走出贫困陷阱。基于此,李小云教授设计出了以“收入高,脱离雨林和土地依赖”为特点的以新业态为主导的复合型产业体系。在各级政府与社会捐赠的支持下,李小云及其团队将异地搬迁扶贫项目等政府项目与“瑶族妈妈的客房”、“瑶族妈妈的厨房”等公益项目进行有机结合,在河边村全村建成了瑶族干栏式风格的新民居,并嵌入了具有商业性运营条件的客房与厨房,从而创造了鲜活的社会性空间,最终形成了新业态的产业结构。同时,李小云教授也组织建立了“雨林瑶家专业合作社”,培育村民成为“乡村CEO”,将新业态产业交由村内管理团队统筹管理,逐步提升河边村内生的发展能力和治理能力。到2019年,河边村全村新业态产业的收入达到了121万元。

在讲座的第三部分,李小云教授与听众分享了自己参与河边实验的启示。李小云教授首先反思了自己使用的研究方法。他用作为“亲历者”(insider)的民族志或自我民族志(auto-ethnography)的方法来进行河边村的实践和研究,一方面比作为“旁观者”的参与式观察方法有更多的反思能力和对过程细节的把握,但在另一方面也会因自身利益和认知的局限而产生对社会实践过程的片面解读,或无法完整呈现真实的政治社会的复杂过程,从而导致自反性思考意义的减弱。

之后,李小云教授分享了自己在这一过程中的反思。第一,李小云教授认为:贫困的本质在某种意义上讲是现代性的缺失,而扶贫实际上是现代化的问题。学界对于现代化有很多批评,而对于贫困群体的现代化改造,尤其是对人类学家来说,也是持谨慎的态度。但问题在于,当今对于福利和贫困的理解仍然囿于现代的标准,使得我们无法走出这一标准来辨别贫困,只能假设他们是现代意义上的贫困。一旦农民进入到了一个能够缓解贫困、消除贫困的现代制度,那么他们就很容易脱离贫困的状态;然而村庄里没有这一种制度,使其很容易回落到贫困状态。河边村的问题也是现代化的问题,现代和传统明显的共存现象是后发型国家把自身纳入到全球化生产体系中所产生的问题。英国美国等原发性国家是基于自身结构伦理的转型,而后发型国家则是通过对一个输入标准的对照,而假定输入标准是一个正确的,先进的模型,从而去追赶它。这也是我们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贫困问题的原因。

第二,在河边村这种传统村庄中,一方面村民已经完全融入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消费市场,但另一方面,村庄的价值和生计仍然由生存伦理驱动。李小云老师以猪作为例子:河边村至今仍保留着一家杀猪全村吃肉的传统。对于他们来说,猪是一种财富、一种营养,而分享食物、分享财富、分享营养是一种基本生存伦理,也是在过去低物质生产条件下抵御风险的最好实践。久而久之,村民产生了在日常生活中抵抗个体财富的习惯性行为,隐喻了对财富积累的抑制,更多鼓励分享,而这些文化实践与在竞争性的市场经济中获得财富的要求不相适应。尽管在村民看来是生存伦理的基本实践,却也恰恰是生产贫困的机制。河边村明显存在大量的进取抑制的,或者贫困生产的体系,但它又在现代市场体制里被迫进行现代性消费。这些现代消费将其拉入了贫困的再生产体系,导致了村民长期处于贫困陷阱的状态。

第三,李小云教授将河边村形容成为“现代化的孤岛”,因为扶贫项目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乡村基本的物质和社会关系,而将农户不熟悉的“新业态”进行导入,使得去农化的现代化机制打破了农户的韧性机制。这种传统和现代的张力在河边村这一场域中相互缠绕,既相互吸收,又互相反抗,呈现出不同的经济社会景观。这一隐喻也体现了解决贫困问题的困难程度:贫困仍然会因为现代性的不足而遭遇各种问题。

讲座后,李小云教授也就参与赋权、和现代性的缺失等问题与听众进行进一步讨论。


作者:张瑶

相关文献:

[1]李小云.河边扶贫实验:发展主义的实践困惑[J].开放时代,2020(06):28-44+5-6.

[2]吴一凡,李小云,宋海燕,董强.因势利导:贫困村的日常生活逻辑与现代性发展项目嵌入——以瑶村客房项目为个案的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2(04):142-152.

[3]李小云,吴一凡,董强,宋海燕.发展性贫困的生产:制度与文化的田野对话——一个Y族村庄生活的发展叙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03):164-174.